半岛官网当前经济面临的问题并非制造业不行,而是中国制造正面临欧美贸易保护的挑战,形势亦不容乐观。加之前几年工业领域供给优化,急需为这些新增产能找一个出口,而这个出口,必然是国内市场。
解决当前的问题有两个方法,首先,激活消费BOB半岛下载入口。需要把目光重新聚焦在振兴国内消费市场,即激活内循环。从经济学角度,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振兴消费是振兴经济的根本;从供需角度,产能增加叠加出口遇阻,必须由国内市场消化本该出口的工业产能;从周期角度,提振消费能打破经济紧缩循环预期,消费不足导致需求收缩,需求收缩导致产能减少,产能减少导致降低就业和收入,收入减少导致居民储蓄,储蓄导致消费不足,循环往复,一旦形成惯性思维,就很难打破。因此,提振内需成为当务之急。但过往推出的以旧换新和设备更新政策效果有限。这些政策的初衷是通过设备更新优化供给,以旧换新优化需求,从而提振国内市场。然而,这类政策早在2008年就已经实施过,如今边际效益降低,效果不佳。因此,未来需要改变提振内需的手段,新手段可能是进行分配改革。
许多发达国家经历过类似的阶段,马太效应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追求效率的市场,最终必定会出现贫富差距问题,而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需要改善分配制度。虽然我国一些经济学家反对最低工资、反对削峰填谷的税收、反对福利提高,但发达国家中很多都有最低工资制度、削峰填谷的税收政策以及高福利保障制度,他们依然是发达国家。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财富不会凭空产生,它们来自存量博弈和增量博弈。发达国家既需要削峰填谷,让财富更多分配到底层居民手中,又要依靠高科技公司保持科技创新的动力,以生产力水平提升和制造业产业升级来保证财富的生产效率。例如,美欧等发达国家,既依靠国内庞大的消费力发展服务业解决最普通民众的收入和就业问题,又依靠互联网医药、高科技增加GDP。相反的案例如拉丁美洲,虽然有高福利制度但生产力没跟上,导致经济发展滞后。
中国经济主导方向是明确的,既要做强做大国企以保持公有经济的权重,又要发展平台经济以促进就业。过去20年的实践证明这条路是通畅的。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办法解决就业问题。
我们的政策是既要发展国企,又要发展民企。目前国企通过投资实现了年均15%的资产扩张速度,远超GDP增速。然而政府主导投资的效能正在减弱而民营企业并未同步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让民营企业也能理直气壮地做大做强。
当一个经济体中企业家不愿意投资时这不仅仅是信心问题。平台经济在创造就业方面有其积极作用。创投促进就业。逻辑很简单,我们不应轻信那些对企业家持有偏见的人。没有企业家创办企业,哪里会有就业机会的产生?没有就业机会,又怎会有收入的来源呢?
如果从投资的视角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是通过放松经济管制,开放私人领域的投资,释放出了中国人口中隐藏的生产力,使中国成为全球资本的投资热土,吸引了大量外资涌入。改革开放让人们获得了通过工作和投资赚钱的自由,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由于中国市场的低劳动力成本和高投资回报,更多的跨国巨头引进技术和生产线,让中国的产品有了全球竞争力。
中国经济的潮起潮落,从投资的角度,其逻辑就这么简单:一切取决于如何为资本创造出长期性的复利空间。政府要让资本敢于投资,确保投资者有合理的回报预期,政策导向要有利于资本的几何级的扩张,这样,经济就会不断发展壮大。反之,如果不断限制企业投资,经济就会逐渐萎缩。至于反对人士认为资本的不断扩张导致了两极分化、私人资本的无序化,在法治经济建设中,我们应当明确“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权力的边界是法律。要加强的是法治经济的建设,确保财政在调节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人民能否走向共同富裕,不仅取决于市场因素,更取决于市场之外的要素。这正是中国绝大多数专家学者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确实面临一些挑战,其中就业难是一个显著的问题。老百姓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不稳定,导致消费者普遍倾向于储蓄,从而引发内需减少、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尽管5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只有5%,但这一数据与民众的实际感受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的崛起,离不开投资拉动作用,但这种投资拉动始终具有针对性。最初的投资集中在基建和房地产领域,当时全国到处是工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因此受益良多。土地财政推动了基建和减税降费,各地企业因此获得了大发展,中国经济出现第一轮正反馈循环。然而,随着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出现边际效益递减,我国投资的目标从十年前开始转向制造业,这被称为供给侧改革。经过多年的积累,如今我国许多商品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出口带来了外汇收入,进而促进了制造业的繁荣。繁荣的制造业带动了就业,而就业又提升了个人收入,进而提振了消费,中国迎来了第二轮正反馈循环,中国商人的足迹遍布全球。不过,当前制造业也遭遇了问题,即全球保护主义。欧美国家以产能过剩为借口,实则通过高关税阻挡中国商品行销全球。未来,中国制造出海阻力不会小,外贸出口道路注定充满挑战。房地产投资边际效益递减,制造业投资遭遇贸易保护,国内消费市场貌似还有潜力,但欧美壮大国内消费市场的过往经验表明:消费潜力并非来自商品,而是来自服务。从国内就业的角度,近些年外卖、网约车、自媒体和直播带货等是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中国制造虽然高度繁荣,但由于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的普及,实际岗位数量提升有限。而从社会整体看,平台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往往是那些专业门槛较低的产业,而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大量缺乏技术的中年人需要这些岗位来维持生计。另外,家庭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要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些问题,必须提振就业。当收入稳定时,老百姓自然敢于把储蓄拿出来消费,从而提振经济。然而,当前的投资拉动模式在基建、房地产、制造业等方面都出现了瓶颈,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另辟蹊径。此时,平台经济的趋势正好符合当前中国发展需要,这也就意味着平台经济将从过去的专项整治转向如今的常态化监管,进而鼓励其未来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平台企业会在未来再次崛起,达到新的高度。同时,中国发展经济的思路也需要有所转变。我认为未来中国经济有三驾马车: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平台服务业。
近年来,平台企业其实并未停滞不前,比如短剧和短视频的爆火,以及TikTok、Temu在海外的崛起。如果有政策的支持,我相信这些平台企业会发展得更为迅猛。政策需要做的很简单,就是再次开放,大幅提高对平台企业的包容性,充分认识到平台经济在创业投资中的引领和促进作用,经济活力自然会回归。
10多年前,创业板崛起引发中国出现一轮创投热潮,这轮创投热缔造了很多科技巨头,并创造了大量就业。例如,字节跳动成立于2012年,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快手成立于2011年,小米成立于2010年,知乎成立于2011年,小红书成立于2013年。看到火爆创业氛围,2014年政策层面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口号,进一步推动了创投热潮。在2015年,创投达到了火爆的顶峰,几乎在每个咖啡店、酒馆都能听到各种创业讨论,天使投资人门口排起长队,甚至为此发生冲突。电视综艺节目中也充斥着创投节目,到处都是拿着各种计划书的创业者,天马行空的创业想法层出不穷。
为什么会出现这轮创投热潮?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创投投资人找到了投资变现途径。当时创投变现两条路都非常好:一条路是被并购,创业板市值放大效应下,创业板企业并购初创企业来提高市值,而创投资本借机退出;另一条路是IPO,创业板估值高涨,让创投对IPO变现途径非常乐观。再加上那几年互联网科技处于上升期,相对于硬科技,互联网企业变现快、增长快。互联网企业就像流水线,先融资,然后烧钱积攒流量,最后通过广告和金融将流量变现,互联网企业顺利上市。
然而,2015年以后,创投开始走下坡路,几乎没有再出现大企业。主要原因在于创业板在2015年见顶。次要原因就很复杂,包括2016年美联储加息,2018年贸易摩擦、对平台经济的专项整治、2015年之后楼市因为货币化安置和棚户区改造重新火爆吸走了创投部分资金。与此同时,创业板估值降低,IPO减速,并购冷却,创投也就随之降温。创投降温,私募基金,特别是股权基金,也受到了影响。政策面试图重启创投热潮。例如,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陆家嘴论坛上,“科创板八条”刷屏,其中就谈到科创板鼓励并购的问题和IPO定价的问题。虽然这些政策并非创投全貌,但重启创投热潮的意图已经十分明确。管理层想要以创投撬动创业,以创业撬动就业,以就业拉动消费,以消费拉动内需,实现经济振兴,摆脱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当然,需要了解的是,创投热潮背后其实是创投投资人对未来收益的考量。我们经常听到“培育耐心资本”的说法,但如何培育?当然不是靠讲道理。耐心资本的耐心来自对未来投资收益的预期,只有有钱赚,才会有耐心。因此,要培育创投,最好的办法是让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市值上涨,让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并购火爆起来,确保IPO通道畅通。近期政策层面也在加强退市机制,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好公司IPO腾出空间。简而言之,一轮创投热潮的兴起靠的是股市的繁荣,因为股市是创投投资人变现的终点。所以,这既是创业者的财富机遇,也是投资者的财富机遇。对于A股投资者而言,可以将目光聚焦在科创板,等待新一轮创投热潮的来临。
当中国优化调节好新的经济发展方向,很可能意味着中国经济和股市会迎来新一轮转折!
作者:凯恩斯,中国十大财经自媒体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财富时代》杂志专栏作家,博客总浏览量超过12亿,微信公众号“凯恩斯”拥有粉丝近二十万。